隨著城市高度現代化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和鄉村對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要求越來越高。地下管網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城市地下管網的發展規模、管線鋪設,維修和更換過程中對城市交通、環境的影響及對人們生活、工作的干擾,已成為衡量一個城市基礎設施完善程度和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
傳統的挖槽埋管地下管網施工技術由于對地面交通影響較大,使本來就擁擠的城市交通如雪上加霜,同時給市民工作、生活帶來許多不便,特別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交通擁擠的地區以及不允許開挖的地段,這個矛盾就更加突出。
因此,在城市中的地下管網工程,如采用傳統的開挖施工技術,新老道路總是處于挖了填,填了再挖的尷尬局面,不論從經濟角度還是從社會角度來看都有其局限性。非開挖技術是近二十年來國際上新興的一種對環境無公害的地下管網施工技術,指利用巖土鉆掘手段在地面不開挖溝槽的情況下,鋪設、修復和更換地下管線。
目前,非開挖技術在國際上已被廣泛應用于穿越公路、鐵路、建筑物、河流,以及在鬧市區、古跡保護區、農田和環境保護區等不允許或不能開挖條件下進行煤氣、電力、供排水、電訊、有線電視線路、天然氣管道等的鋪設、更換和修復。
近十年來,在市政給排水、通信電纜、燃氣管道及電力電纜等地下管網工程中得以廣泛應用。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政府對環境的日益重視,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非開挖的工程施工量和投入的設備數量均以每年40%的高速度增長。非開挖技術在我國已形成了一個新興的產業,引起了各級政府和環境部門的高度重視。在我國管道建設大發展的21世紀,非開挖技術將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將非常巨大。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有100萬公里的地下管線需要新建,總投資超過300億美元;而發達國家現有各地下管線總長約2000萬公里,為更新、修復這些地下管線,每年還需要投資300~350億美元。我國每年需鋪設的管線長度包括上水管5000km、下水管3000km、電訊管線26000km,此外還有30000km的管道急需更新和修復(尚未計算天然氣和煤氣管道)。
對如此浩大的地下管線工程,從經濟角度還是社會角度上出發,應追蹤國內外非開挖技術的發展,逐步淘汰傳統的開挖施工技術,避免新老道路總處于挖了填,填了再挖的尷尬局面。 因此,非開挖施工技術是土木施工、環境保護、城市規劃及建筑管理等地下工程領域的發展方向。